中宏网山东1月26日电 1月25日,“信耀齐鲁会客厅”第二期节目上线。本期节目围绕“以信用为基,筑便民惠民新篇章”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挖掘各地信用惠民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民众生活的便利度与获得感。
冠县政协副主席李娟作为本期节目的特邀嘉宾,围绕冠县信用惠民的相关做法进行了分享。
李娟表示:“自2021年以来,冠县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2023年起,我们更加注重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基层倾斜,以‘信用+’为抓手,重点围绕‘信用惠民’,从应用场景、激励政策两方面精准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信用实惠。”
以“体系建设”为支撑点
夯实制度基础。冠县出台《冠县社会信用管理办法》《社区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形成了纵横结合、高效衔接的制度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冠县结合自身地方特色打造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架构的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即“灵芝分”平台)。平台通过对个人和市场主体行为进行信用赋分,实现了全县社会成员的分级分类评价,并完成了精准画像。截至目前,已归集公共信用信息491万余条,覆盖全县68.2万18周岁以上居民和6.5万市场主体。深化志愿服务。通过开展“信用+志愿服务”活动,冠县畅通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将信用管理与环境整治、路肩维护、安全宣传、新农村夜校等50多项基层事务紧密结合,引导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获得“灵芝分”。居民凭借“灵芝分”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或享受相应服务。志愿服务活动从最初的百余人参与,发展到如今的“七彩童心”“冠爱善养”“巧厨娘”“红扫帚”等1609支信用志愿服务队伍,12.7万余名志愿者踊跃投身于宣、帮、乐、庆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片诚信的海洋,汇聚起强大的信用合力,实现了信用和基层治理的双向循环。
以“信用+场景”为着力点
李娟说:“我县将信用治理深度融入村庄、社区‘N’个场景,推动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信用惠民体系,目前,我们已建立诚信广场57座、信用超市407家、幸福菜园210处,并设立便民服务角等信用惠民设施720余处,累计超过15万人次在各类应用场景中享受到了信用兑换的实惠。”
在“信用+幸福食堂”方面,冠县通过政策支持、县乡扶持、企业捐赠、志愿服务等多方合作,成功运营了355处“信用+幸福食堂”,为全县3万余名7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在“信用+传统文化”方面,以“孝善课堂”传统美德宣讲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孝善课堂“为小”志愿服务活动;在“信用+环境整治”方面,针对村庄乱搭、乱堆、积水、杂草等现象,各镇街通过组织志愿服务者,对房前屋后、沿街道路开展整治活动3500余场;在“信用+安全宣传”方面,各镇村积极开展河道、汪塘、沟渠、危墙等巡查工作,结合防溺水、用电、电动车挂牌等主题,依托志愿服务形式开展820余场次宣传活动;在“信用+集体增收”方面,甘官屯镇岳家庄村通过“信用+志愿服务”的方式,鼓励村民替代雇工参与集体耕地劳动,2024年度村集体增收达到9万元,“信用+”模式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村民收入的新引擎。
以“信用+惠民”为落脚点
强化信用激励措施。冠县县乡村三级共制定525条信用激励措施。其中县级出台了166条,涵盖“信易贷”“信易住”“信易游”等多个领域。冠县联手威海荣成市、泰安岱岳区、枣庄薛城区成立山东省首个县域城市信用发展联盟,签订《县域城市信用发展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还牵头与东昌府区、临清市签署三地信用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领域搭建30处共享应用场景。健全信用联盟机制。冠县率先在街道层面成立了信用商家联盟,目前已有115家个体工商户加入,通过提供“信易购”“信易餐”“信易惠”“信易学”等便民服务,为守信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冠县还创立冠州红“信用+公益”培训大联盟,为全县少年儿童提供包括舞蹈、播音、乐器、书法、武术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公益培训课程240场次。实行“1+4+12”表扬机制。冠县建立了县乡村多维度表扬机制,具体为:每年举行一次县级表扬大会,每季度召开镇街表扬大会,每月在村庄召开表扬大会。通过即时表扬,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将“灵芝分”变现为“信用红利”。
“冠县将信用体系建设深入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用‘灵芝分’撬动了‘大能量’,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村风、民风、社风持续向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持续擦亮‘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为全力推进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建设贡献冠县力量!”李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