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9日电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剧。60岁的老人的占比已经远远超过了0-14岁人口的占比。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叠加带来的机遇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在中宏观察家、中国老龄协会事业部主任李志宏看来,首先要善于把握“分母效应”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机遇。
李志宏在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第一个“分母效应”就是人口负增长,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人均密度就会提升。比如说,大家都在说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农村人口不仅“老了、少了,还跑了”。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农村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使我国农村地区长期面临的人多地少矛盾得到逐步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预计我国农村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将由目前的3亿下降到2050年的0.52亿。在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情况下,人均耕地面积将由6亩增加到超过34亩,这就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分母效应”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改变整个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重老轻小”现象。人口老龄化会使得公共服务消费主体构成发生变化,老年群体成为消费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群体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消费行为,既有共性,更具有自身的特性。这两点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产品、设施、活动和队伍建设都将产生全面的影响。按照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引导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与递送,增加针对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总量,将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未来人口负增长有次序性,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依次负增长,这也为公共服务资源的有序腾挪提供了空间。比如,将一些农村闲置的校舍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今后,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理念要进行调整,现在提出一体化推动“适老化和适幼化”改造,统筹解决“一老一小”的问题,这当然很好。但是,今后还要超越“适老适幼”的理念,更加注重各种公共服务资源的弹性配置。比如,我们在社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时候,要打破人群分割,要更具有年龄包容性和通用性,满足全人群生命周期的要求。在此领域,一些部门提供了很好的理念和实践,比如完整社区建设或者全龄社区建设,确保社区的居民,可以原居安老,在整个全生命周期里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不用伴随着居民的老龄化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重新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