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2月12日电 12月12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改革开放红利共享情况。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崔洪光在会上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总结形成了五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有221项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2项改革试点经验被国务院发文推广,5项“最佳实践案例”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推广,6项创新成果被联席会议简报刊发,各类创新成果数量在同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中位居前列。
聚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山东自贸试验区加强对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研究,聚焦贸易便利化、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边境后规则等领域开展改革探索。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实施整车出口贸易便利化改革,创新整车出口申报要素、报关出区方式和卡口验放流程,解决整车出口出区难、出区慢、程序多等问题,推动中国重汽等企业提升整车出口规模约15%。在绿色低碳领域,探索出口产品“碳足迹”评价管理新模式,针对橡胶轮胎、智能家电、化工新材料等重点出口产业,创新形成现代产业能耗、产品、技术全方位低碳转型的新路径,解决不同国家碳足迹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不一致、碳足迹评价缺乏可靠数据等问题,有效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在边境后领域,探索新就业形态人才评价机制,出台《新就业形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搭建专家举荐、企业自评、行业推荐、一事一议等多种渠道,将快递、电商等新就业形态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实施以来先后认定了5批67名高层次人才,为培育壮大新经济、布局新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推进重点产业提升
围绕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开展改革创新探索,及时总结梳理各个领域试得好、看得准、风险可控的创新成果,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建设全省首个跨境数字服务平台、出台全省首个数据要素产业促进措施、构建数据要素价值化路径,助力济南片区数字经济及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5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济南市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10强,实现了以服务促产业集聚、以政策促产业提升、以创新促产业发展。创新飞机维修产业监管模式,允许以“形式申报”的方式通关,实现无需实际进出特殊监管区域即可享受保税政策,节约飞机直接调机成本每驾30万元、缩短调机周期14天,助力飞机维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细胞治疗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细胞治疗“平台+政策+园区”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破解公共服务不完善、研发成果转化慢等问题,目前,45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平台及园区开展细胞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带动就业超2000人,实现高端细胞治疗产业资源集聚。
聚焦落实重大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探索,不断将自身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促互进。在黄河流域协同发展领域,实施鲁豫联动跨关区通关改革,依托“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与河南等黄河流域省份联动开展跨关区通关改革,将青岛片区港口集货、配载等码头前沿功能延伸至郑州内陆港,实现出口货物“内陆申报、属地放行、班列直运、抵港直装、原箱上船”,有效提升了通关时效,境内运输成本下降约20%。在共建“一带一路”领域,探索国产医疗设备跨境融资租赁,通过跨境直租、海外租赁保险托底等方式,输送国产医疗设备,打通与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医疗领域合作的新路径。在中日韩合作领域,利用中欧班列跨关区服务日韩过境货物,升级报关系统办理进境地转关和属地报关手续,优化“二次过境”转关流程,打造过境货物“四位一体”运营集结体系,运输时间缩短约三分之一,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宣介和指导,推动各市复制推广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同时,我们将积极开展更多的探索和试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山东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彰显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崔洪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