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减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过去一年,在各项促消费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服务零售额增长达到20%,全年实现网上零售额15.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
2024年,国务院实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能,为我国消费增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万亿元,同比增长4.7%,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0.0%,线上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实现消费开门红。为确保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新活力,不断挖掘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消费新动能。
抓增收提质 让消费者“能消费”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深化扩中提低。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工匠培育,结合产业行业特点,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提升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渠道,在高质量就业、低收入群体增收等领域探索更优路径。重点聚焦乡村低收入群体,推进乡村“共富工坊”建设,解决闲置劳动力就业,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提升他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和信心。二是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从需求端,保持投资稳定增长,提振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和活力;从供给端,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激发市场的创新活力和动力。通过供需联动,达到稳主体稳就业,实现促增长促消费。
抓政策赋能 让消费者“想消费”
一是提升促消费政策集成效应,强化促消费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组建由商务部门牵头,财政、发改、金融、文旅等相关部门组成促消费工作专班,从多领域入手、多要素保障,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促消费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全方位提振市场信心。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社群、行业、品类,建立差异化促消费举措。在消费社群上,针对高收入群体可建立投资型消费促进政策,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加大保障型消费供给;在消费品类上,加大对健康保健、户外体育、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热点的刺激;在消费宣传上,可以通过喜闻乐见、有趣生动的视频资料,比如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宣传。三是繁荣特色区域文化,夯实城乡消费经济基础。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挖掘整理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城市优质文化和农村民俗资源联动,增加有效服务供给。
抓金融支撑 让消费者“敢消费”
一是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方案。围绕多样化的消费应用场景,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多样化消费场景的消费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消费信贷担保方式,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活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设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发挥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主体能动作用,创设类型多样的其他消费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把消费金融作为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比如,根据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偏好设计差异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低收入群体,重点聚焦金融可得性,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针对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聚焦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投资消费联动功能,通过财富效应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针对高收入群体,重点聚焦多样化、个性化新消费场景打造,创设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挖掘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的消费增长点。
抓供给改革 让消费者“会消费”
一是丰富消费品类供给,提升消费吸引力。利用乡村特色产业,设计、引入、培育更多的热点类消费,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激活消费增长动力,形成消费发展新动能。二是强化新消费业态、场景打造,拓展消费新空间。挖掘线上消费、助农消费、文旅消费、文创消费、绿色消费、社交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国潮消费等新消费增长点,带动形成网络直播、知识分享、市集经济等各种新消费业态潜能的释放。三是创设契合消费升级趋向的多样化消费模式。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消费特征和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供应、渠道拓展、资源整合、平台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创设多样化、个性化消费模式,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等有潜能的消费。例如,通过文化、艺术等方式融入消费者的沉浸式消费中,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智能绿色低碳商品的消费。(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