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大国博弈的必争之地,金融制度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涉及“金融”笔墨很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功能。
地方金融企业是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落实落地的先头部队,要深刻认识首要任务是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立足地方产业特色,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在盈利目标之外,要更加突出“人民性”,始终牢记人民是国有资本的终极“受益人”,特别是在具有巨大正外部性的工作中,在弥补区域产业短板、服务区域民生项目、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等金融支持上,要坚决把社会贡献放在前头,发挥地方国有企业在市场失灵中的调节机制,响应和回应社会关切,更加突出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中的公共性、公平性和普惠性,不断深化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新金融行动。
深刻认识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的职责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必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开辟金融工作新局面。
金融机构作为连接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桥梁,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业孵化升级、推动经济良性运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要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发挥业务特色与主场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之路,在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六种角色”:
一是要成为在市场端加强党的领导的“执行者”。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开展经营,是党的金融政策在市场末端的直接体现,要密切对接贯彻落实地方党委、地方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地方金融工委的工作部署,在战略定位、产品结构、定价策略、风险导向等微观经营中体现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使党中央金融政策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二是要成为区域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要立足区域金融发展大局,着眼于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区域金融产业创新,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形成良性竞争秩序,提高区域金融供给的质和量,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三是要成为金融为民理念的坚定“捍卫者”。地方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地方属性,坚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要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加大金融资源投入,要为企业提供更多投融资渠道,在普惠金融等具有公共属性的金融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维护金融服务公平公正,持续提升各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要成为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地方金融机构更加理解区域金融需求,一些改革创新政策可以在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探索一条匹配地方禀赋的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带动提高地方金融整体运行效率。地方国有金融企业也要率先制定落实改革政策的具体举措,探索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新应用,增强地方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要成为区域金融合规稳健发展的“示范者”。地方国有金融企业要率先垂范执行各项金融监管政策,要探索建立兼顾合规与发展的经营新模式,要积极参与区域金融风险处置与化解,要探索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要形成合规经营规范制度体系,要身先士卒维护区域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六是要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基层的“传播者”。要将“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理念融入地方金融业,融入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中,融入金融干部的职业素养中,在经营一线、业务前方贯彻落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金融消费者中传播金融文化,引导金融从业人员恪守职业操守,使地方金融真正做到为实体融资、为人民服务、为地方赋能。
地方金融机构要将全会精神转化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城市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要全力以赴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要加快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不断优化区域金融供给,形成总量充沛、业态多元、门类齐全的地方金融发展新格局,切实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4年以来,地方金融委、地方金融工委紧锣密鼓组建。随着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渐次落地,央地协同金融监管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党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地方金融机构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市委金融工委各项工作要求,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切实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要围绕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深入贯彻执行党内法规,把党的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中,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谋划,推进金融系统党的制度建设更加完备、更有质量、更具实效。
二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践行金融使命与责任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产品和服务优势。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做好科技金融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良性循环。围绕绿色转型,做好绿色金融篇,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碳交易中心、碳金融中心建设,形成碳金融发展规模和集群效应。围绕服务民生,做好普惠金融篇,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围绕增进福祉,做好养老金融篇,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专门的信贷资金、保险产品等多层次的养老金融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围绕金融服务便利化和竞争力,做好数字金融篇,加强金融数据中心、金融云服务平台等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发展,强化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运用,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是丰富区域金融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地方金融机构要调整定位,建立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围绕构建地方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工具,支持核心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发挥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资金支持作用。在金融资源配置方向上,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上,要加快推进金融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盘活低效占用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实体融资成本。要积极服务地方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把握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机遇,持续培育壮大上市后备企业梯队,提升拟上市企业规范水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引导推动优质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四是转变金融经营发展模式,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金融机构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的定位要求,扬长补短、培优增效,走出适合当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要立足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发展阶段等实际,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支持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要用供应链思维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围绕地方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构架,着眼产业链薄弱环节,以点补链,深化与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依托核心企业开发个性化、特色化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全链支持力度。要发展壮大各类产业基金,特别是政府发起的产业发展基金或引导基金,培育耐心资本,全周期、阶梯式助力本土科技企业成长。
五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地方金融机构要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大力开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贷、碳资产证券化、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创新和优化投资机制,不断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
六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地方金融机构要坚守职责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提供更好金融服务。要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发展,推进建设高质量金融聚集区。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拥抱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主动转变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方式,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和模式创新,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
七是加大高水平开放合作,提升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地方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区域开放定位,通过强化多层次跨境金融合作助力开放通道建设,通过强化金融赋能助力开放载体能级提升,通过强化数字化跨境金融服务供给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补足跨境金融牌照、产品和服务“短板”,全面积极赋能区域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八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地方金融机构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既要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处置,也要抓好增量风险防控,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要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加快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提高防控金融风险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打造智能化、精细化风控能力,推动建立更加全面、精准和实时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合规意识,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不断强化风险源头管控。持续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九是着力抓好队伍建设,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加强金融系统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发现、培养、使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要全方位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金融事业中来。要不断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金融系统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适应建设金融强国需要。要加强全方位监督管理,突出对权力运行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的监督,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要完善金融干部队伍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引导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十是积极践行“五要五不”,深入理解和贯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地方金融机构应该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贯穿金融经营管理工作全过程、各领域,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要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要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要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要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要强化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宣传研究阐释,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引导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基础上,学有标杆、追有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