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2月20日电 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立足区域劳动教育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基地建设、课程构建、科技赋能、多元评价四个维度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区域劳动实践育人新范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丰富内容,聚焦劳动育人学科本质
重构区本化劳动课程体系。深挖劳动教育新内涵,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开发,重构“横向+纵向”的双向立体劳动课程体系。依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等四个维度,从劳动创造、劳动精神等九个方面,从低、中、高、初中四个学段,构建了区域劳动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各任务群的年级目标。编写低、中、高、初中年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课程资源包400多个,形成区域课程资源库,依托奎文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校本化劳动实施路径。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各学校的劳动目标,细化并完善区域劳动清单,形成学校劳动清单,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校本课程。每周开设劳动课,每学期安排劳动周,常态开设校级和班级体验岗;劳动学科任课教师按照劳动教育课堂实施的基本范式、主要课型及实施流程,扎实开展校本化劳动育人活动,整体推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升。
整合资源,打造劳动协同育人场域
开辟校外基地。各中小学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对接,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小绿腰萝卜种植基地、华仁中药种植基地、潍柴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等校外实践基地,了解多种蔬菜、农作物、中草药的特点和生长环境,了解现代产业园区内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流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袤土地,并通过不同基地不同模式的劳动体验项目,让学生厚植“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理念。挖掘家长资源。学校整合社会资源,聘请优秀家长组成“职业课程讲师团”,引领学生从职业内容、职业要求、知识储备等方面,让学生对职业做初步了解,形成初步职业规划。
人工智能,赋能劳动育人价值意蕴
开设劳动+科技特色课程。各学校依据新课标,梳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的融合点,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开发“一校一品”主题式、项目式科技劳动校本课程。通过学科融合,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通过新技术的赋能,增强课程的时代性。通过创设互动教学情景,实现直观形象、交互感知等沉浸式互动劳动体验,让学生身心参与劳动体验,实现情感互动交流。打造科技劳动+科技特色载体。依托AI,构建智慧、系统、个性化的未来劳动教育,开设乐高、盛思试验箱、3D打印等创客课程以及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创造性劳动学习路径,实现弹性教学。使学生在更加自由、多元、开放、智能的劳动空间中解放身心、深化体验、收获成长。
多元评价,助推劳动育人质量实效
探索劳动评价机制。出台《潍坊市奎文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形成协同推进、经费筹措、安保运行等七大保障机制。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对应劳动目标,构建“四维多元”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对应劳动观念、能力、习惯、精神四维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以学生评价手册、劳动任务清单、希沃班级优化大师等评价工具为载体,为学生的“好劳动”画像。从课堂教学、劳动素养、课程开发、学生培养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作为学科教学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从课程开设、清单落实、基地建设、特色打造四个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年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化劳动评价主体。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需求,扩大评价主体,形成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学校行动、家庭互动、基地活动的“五力联动”的区本化劳动教育发展新样态,积极构建全环境育人的劳动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