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2月23日电 山东师范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的重要力量作用,通过构建大格局、诠释大担当、彰显大情怀、展现大作为四举措,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助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核心,四大建设成效显著构建繁荣发展“大格局”
多维发力,协同攻关展现强劲实力。以深入研究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项目培育工程,全力打造科研创新学术新高地,2013年以来,学校主持立项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21项,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劲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三级联动,项目立项呈现繁荣态势。以“大项目”建设为指引,成立专班,强化校、院(部)及学科、申报教师三级联动,2023年学校立项各级各类国家级项目48项,稳居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前列,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率先实现山东省属高校A类学科突破,4个学科进入B+等次。精准培育,成果产出开创良好新局面。强化质量导向,精准制定培育方案,围绕“双高”建设需要,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全面扩大成果社会影响力,推出一批标志性、代表性成果,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创新突破,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6项,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建设梯队,人才培育精准施策诠释时代使命“大担当”
分类引导,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实施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计划,让更多的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快速成长为学术骨干;实施学术骨干科研素养提升计划,重点培训国家级项目申报、培育产出高层次论文和科研获奖;实施学科带头人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实现重大攻关研究突破。团队建设,提升科研活动组织凝聚力。创新科研组织范式,围绕重点学术问题或社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与合作研究,2020年和2021年,先后立项建设两批45个文科创新团队,投入建设经费1320万,基本覆盖学校主要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逐步实现科研组织模式从以自由探索为主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集体协作的转变。人才引育,汇聚创新发展源动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建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实施东岳学者计划,稳定培育校内人才队伍,构建人才长足发展机制;持续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多元化聘用制度,有效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
夯实基础,学术创新深耕沃土彰显胸怀家国“大情怀”
依托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院为依托,打造“齐鲁文化论坛”“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等品牌,编纂权威性著作,把理论阐释与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入选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强化研究,开辟马克思主理论发展新境界。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理论创新,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设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马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跻身A类学科行列。厚植特色,教师教育研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对接国家和山东省教育发展战略,建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在多个地市建立教改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协同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牵头成立山东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联盟、山东省智慧课堂实践共同体、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山东研究院等平台,为服务国家教育决策和区域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在破解教师教育研究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上展现山师智慧。
打造品牌,智库建设抢抓机遇展现资政服务“大作为”
主动探索,健全智库管理服务机制。把新型智库建设作为推进科研方式转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机制,着力构建“1+N”一体多翼新型智库建设体系,成立智库中心,引导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不断凸显哲学社会科学在咨政建言方面的作用。整合力量,强化高端智库人才培育。面向校内外专家遴选智库人才,定期组织高端智库论坛、研讨会、智库沙龙,提高智库研究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大批科研人员成长为服务党政决策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人才骨干;建立智库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推送智库选题、案例和学习资料,形成完善的智库人才汇聚与培育机制。共建共享,搭建“智政”双向交流合作桥梁。注重信息与智力有机结合,建立智库资源需求库,打通成果报送渠道;创办《智库成果专报》,成果直接报送国家部委和省主要领导,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拓展了新领域,开辟了新赛道,塑造了新优势。学校人文社科咨政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山师力量,展现山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