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6月18日电 举办“职通央企”就业专项活动、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榜单、试点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就业大巴”开进企业……今年以来,山东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作为高校毕业生大省,山东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超过80万人,约占全国7%。面对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如何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就业,成为山东面临的重要课题。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山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重要政治任务与重大民生工程,及时出台《山东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同时,山东还充分利用国家出台新一轮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政策的机遇期,及时出台配套政策,确保政策红利能够惠及广大毕业生。
稳定和扩大就业,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山东注重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大力开拓企业岗位资源,组织“职通央企”等就业专项活动,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助力民营企业招揽人才。同时,山东各高校不断强化主体责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党委常委会重要议题等研究推进,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特别是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精准用好存量岗位,运用大数据手段对招聘岗位信息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推荐给高校和学生,促进供需双方的高效、精准匹配。此外,山东还广泛征集增量岗位,拓展“专精特新”企业等新就业岗位,加强与国家重点战略地区的就业协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就业空间。
就业服务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山东在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通过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层次、专业化就业服务。在挖潜扩大就业岗位资源的同时,加强能力培训和创业扶持,通过实施创业齐鲁三年行动等措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创新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将地方就业创业服务资源,链接、导入到高校,增强高校资源聚合、配置能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赋能支持。目前,全省有22所院校入选试点名单。
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根据不同年级及个性化需求,设置了职业体验区、技能提升区、创业孵化区、综合服务大厅等四个功能区。如职业体验区面向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以促进学生生涯觉醒为目标;综合服务大厅面向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以精准对接服务、促进稳定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为学生就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一站式服务。
济宁市依托济宁医学院建设的山东省首批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聚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校园就业服务、市场化就业服务等各类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生涯规划、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创业孵化和就业帮扶”等一站式、专业化就业集成服务,着力打造就业工作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双提升、就业育人实效和学生职业发展双促进、就业指导服务和技能培养培训双融合的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在青岛,出台“人才强青”计划、“一稳三促”行动方案20条和“优化调整稳就业11条”,“组合式”发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拓宽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渠道,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搭建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打造全市一体的人力资源互联中心,建设全国首家以创业实训为目的的元宇宙体验中心,为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下一步,山东将抢抓就业工作关键期,持续举办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系列活动,加大优质就业岗位信息供给力度,统筹推进“百县联百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等活动,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登记、档案转递等就业服务,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