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0月27日电 青岛市是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职业教育基础扎实、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市共有中职学校68所,在校生11.69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所,在校生9.6万人。
近年来,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青岛把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作为全市“三条主线”之一,从产业链建设到产业生态形成,按照“大抓产业、抓大产业”的要求,重点发展“7+10+7”24条产业链(七大优势产业链包括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十大新兴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包括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会展)。对我市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新经济业态初步形成,“青岛制造”的规模、品质和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全国服务经济先行区和示范区,并进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先进城市行列,为“产”与“教”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青岛市获批全国首批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的城市,在国家、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和大力支持下,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引导人才培养服务产业需求,从精准制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企业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园区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现将部分典型做法报告如下。
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支持产教融合优先发展
产教融合是一项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改革创新,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聚焦健全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一批含金量高、竞争力强的政策措施。推出“企业办职业学校股份制改革和政府办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两项改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将一般企业职业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与高技术企业限额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突出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提出“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制度,改革学校治理结构,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等人才培养改革政策,明确学校的作用和任务。为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供给,青岛市颁布和印发《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政策文件,搭建起助推青岛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
相关政策出台后,激发了企业和学校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海尔集团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从课程、实训、认证到就业创业的全生命周期的大规模定制产教融合新模式,已累计建设实训基地73处,实训室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培养合格讲师800余人,近3年接受实习实训人数约7万人,在岗职工培训高达6万余人次。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引进近50名专业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探索“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提升+社会培训”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生实习实训、共建学科专业、承担现代学徒制、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教学课程资源开发,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吸纳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国范围内37家职业院校、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青岛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专业群融入产业群”,深入推进校企合作“1+1+N”工程,不断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两个专业过硬水平,成功认定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与京东、百度、海尔、海信等优势企业、产业链“链主”共建企业冠名学院、混合所有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22个、产业学院10所、协同创新共同体35个。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服务产业能力
2020年至2022年,全市职业教育财政性投入153亿元,年均增长5.6%,占同期教育财政总投入14.27%,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扶持政策越来越精准。一是灵活运用专项债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以来通过专项债投入29.5亿元,支持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即墨新职教园区、青岛现代职教中心学校等11所院校建设,其中高等职业院校4所,预计每年为我市净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万人。二是统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学校发展。严格落实《职业教育法》《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督促不举办职业教育的区(市),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百分之三十上缴市本级财政;当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区(市),差额部分上缴市本级财政,统筹用于全市职业教育。三是争取上级资金助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近三年累计争取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教育强国资金共计2.8亿元,用于我市高职学校奖补、中职学校奖补、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奖补等方面,不断提升中、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通过以上措施,汇集先进设备、能工巧匠、高水平教学资源,吸纳在校生2.5万人以上,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速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
为发挥企业在技能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我市第一时间印发了《关于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的通告》,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并针对校企合作,落实投资职业教育“按投资额30%抵免当年应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申报企业减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资金近4000万元,大大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
目前,青岛市经广泛宣传、严格筛选、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已入库培育产教融合企业35家,合计总规模近7000亿,企业合计职工人数15万人,培育企业涉及领域广泛,包含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咨询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和养老、家政、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产教融合企业梯队。着力开展重点企业深度培育,组织海尔集团公司和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021年7月海尔集团公司和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培育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数量占全省一半,实现了产教融合企业培育工作的重大突破。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一是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省级示范。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胶州职教中心学校等两所院校和上海五菱通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青岛三星精锻齿轮有限公司等两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山东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公示认定名单。二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支持试点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试点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旨在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尽快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建立具有青岛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三是支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特色专业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双优”中职院校和专业,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500万元,围绕我市24条产业链发展需求,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截至目前,青岛市10所中职学校获批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数量位居全省第一;17个专业获批山东省中职特色化专业,占全省四分之一。近年来,紧紧围绕“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在全市职业院校设立6个工业互联网学院。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24条产业链,组织中职学校专业调整更新,新增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81个专业。四是成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合体。先后成立了“智能制造职教联盟”“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
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推动产教一体化发展
市政府成立职教园区建设专班,通过职教园区建设推动职业院校布局调整,扩大高职院校办学空间,推动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全面提质。统筹推进中德生态园、现代职教园、上合职教园等市级产教融合职教园区建设。将职业教育园区布局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紧密结合,例如,将主城区财经商贸类、旅游类中职学校迁入上合示范区职教园区,在周边建设财经商贸类高职上合校区,中高职协同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改善主城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将主城区交通运输类、智能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中职迁入现代职教园区,筹建电子科技学院,推动中高职协同发展、产教融合发展。在古镇口JMRH示范区,统筹制造强国战略和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规划建设了四大特色项目园、建成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基地等一批“双一流”高校、职业院校,推动军工院所、涉海高校、职教领域一体融合发展。建设青岛JMRH学院,开设相关专业29个,建设了舱段技术、舰船电气、通信技术等领域技能培训实训基地8处,创新打造国内领先的“民参军、军转民”技能实训平台和双向培养基地。
经验总结:
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在发展24条重点产业链时,青岛市确定推出了首批47家制造业“链主”企业。青岛市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过程中,优先储备培育“链主”企业进入产教融合企业名录库,发挥“链主”企业带头优势,通过共享资源、建立合作、制定标准等多种方式,带动整条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加大政府投入,发挥财政资金
青岛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对三年行动期内规划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建立项目库,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在支持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每年根据24条产业链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对热门专业予以倾斜,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优化。
产教联盟
青岛市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以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青岛市先后成立了“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产教联合体”“青岛上合示范区产教联合体”“青岛西海岸新区产教联合体”“城市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一批合作平台,汇聚各方资源、发挥各方优势,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开展教学研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学生实践等工作,对专业设置、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需求完美契合,有助于提升全市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助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