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1月26日电 鲁北技师学院落实“院校主动”要求,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打造高能级校企合作平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了企业高技能人才供给侧矛盾问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赋能“双型”城市建设。
树立过程党建思维,务实推动院校主动服务
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院校主动工作模式,全方位对接服务企业产业发展。一是强载体。落实党建“四个融入”要求,创新实施“党建联盟联百企”工程,通过政治理论联学、组织活动联办、优势资源联享、人才培养联育,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活动开展在车间里、延伸到田间地头上,以党建联盟“组织力”,赋能校企合作“生产力”,打造具有滨州特色的“链”上产教联合体。二是促合作。向全市1583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出合作邀请,与65家企业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深度合作企业86家。与阳信县商店镇、水落坡镇开展“过程党建·校地合作”共建活动。三是求实效。企业“点餐”,校企联合“做饭”,组建成立16个党员团队,聚焦企业技术改造难题,帮助京博集团、创新集团、开泰集团、滨农科技等企业解决PLC系统MODBUS稳定性、风机Q140G箱体降本、结合盘异形槽批量生产等一线技术难题35项,向7家初创企业无偿提供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改进方案,协助合作企业对上申报项目4项,承办内部技能比武2场,共同申报省市级课题项目10项。一系列措施明显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为企业增加效益1000余万元。
建设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一流特色职教品牌
对接滨州“十强”产业,聚焦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产业建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提升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一是健全专业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以工业应用技术类专业为主体,现代服务类专业协调匹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专业体系。今年新增光伏应用技术等特色专业6个,专业总数达到32个,专业与滨州产业匹配度达到81%以上。二是打造品牌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专业、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被人社部评定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被工信部评定为“产教融合型试点专业”,智能制造专业群、数字经济服务专业群被省人社厅评定为“全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构建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专业集群。三是攻坚提质培优。今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赛奖3项,省赛奖13项,市赛奖45项。其中,学生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荣获优胜奖,实现了滨州在国家级技能大赛“零”的突破。今年学生就业率达99%,其中本地就业率达90%以上。毕业季向全市企业培养输送预备技师、高级工1178人,打造成为全市不可或缺的高技能人才“蓄水池”,受到合作企业广泛欢迎。
搭建多元合作平台,促进产教科创同频共振
围绕“双型”城市建设,积极争取创建多元合作平台,促进多元主体握指成拳,多种要素集聚赋能,聚力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建设高质量发展品质滨州。一是牵头打造合作平台。争取教育部、省教育厅支持,牵头组建“市智能制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市高端化工行业产教科联合体”,积极对上申报省级市域联合体,开辟全市产教资源匹配、供需对接、双向互促的新格局。二是完善科学运行机制。坚持实体化运作,实质化推进,汇聚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四方资源”,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任务”,拓展合作高度、广度、深度、力度“四大维度”,完善理事会管理、专家咨询、联盟合作、混合所有制“四大机制”,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被工信部评定为全国第一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院校。三是聚力产业集群发展。 以产业需求、企业依赖、社会信任为目标,与京博集团、鑫岳集团围绕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共同推进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采取校企共同招生宣传,人员互聘,课程开发、岗前培训、技能提升等措施,培养输送企业班组长和中层骨干300余人,服务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建设。与宏桥新型材料、山东开泰、世纪安泰真空设备等制造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发“脂润滑分子泵快速冷却项目”等5项关键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助力“制造强市”建设。依托滨州“全国粮食产业经 济发展示范市”优势,联合中裕食品、香驰控股、西王集团等龙头企业,以校企合作方式率先在全省同类院校开设粮食工程类专业,在文化理念、产业标准、育训基地、人才资源、技术合作等方面共享共融,为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培养(培训)本土产业技能人才超过700人,服务我市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产业发展能工巧匠
扛牢主责主业,加快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凝聚校企育人合力。以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需求驱动,双向赋能,全方位对接,创新构建“院校主动、行业引领、产业链接、互促共进”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二是拓展校企育人资源。充分挖掘校企双方优势资源,把车间植入学校,将课堂设在车间,把“能工巧匠”请进校园,创新实施多元育人。联合魏桥集团、京东集团、京博石化、西王集团、鑫岳化工等组建“冠名班”27个,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设立校外实训基地87个,双向互聘导师,聘任企业技术骨干78人担任兼职教师,每年组织学生跟岗实习和顶岗锻炼2000人次,不断巩固和拓展“入校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提升校企育人质效。发挥好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联合34家企业开展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目前已在企业内部培养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高技能人才5000余人。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率先在全市完成考评题库开发工作,帮扶89家企业完成自主评价项目,评价人数突破2000人,有力解决了企业技能人才供给侧矛盾问题,全面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