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3月14日电 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将青年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从组织、实践、制度、精神等多维发力,促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
聚焦青年成长,着力提升学生志愿服务能力
“谁来做”是志愿服务的首要问题。学校坚持为了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依托青年学生组织,发挥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主力军作用。一是形成了“1+2+N”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1”是指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发挥全校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枢纽功能;“2”是指两类青年志愿服务团体,即2支直属志愿服务队、16个院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立足校园、覆盖社区、面向社会,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先锋作用;“N”是指扎根在基层团支部的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是全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基础所在。二是打造了“15分钟实践服务圈”。依托校地协同,与周边中小学、社区对接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区域资源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梳理社区重点项目需求,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及学科优势,持续增加志愿服务项目供给,实现“地方—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共促,擦亮山艺志愿服务的青春名片。
聚焦思想引领,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大思政课”
“做什么”是志愿服务的关键所在。学校坚持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作为学院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成长历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依托鲜活的志愿服务素材,同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形成学习与生活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理论与实践贯通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实践育人”与“育人实践”同频共振,着力打造“闳美青春”实践育人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一是服务“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和宏观政策宣讲、依法治国与普法宣传、乡村振兴与美育帮扶等命题,依托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将党的声音、时代的号角引入寻常百姓家。累计选派20批6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超过60%的志愿者选择继续留在西部。通过一个个青春奔赴背后的故事,鼓励团员青年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历练,去绽放青春光彩。二是力行“民之关切”。学校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大舞台上,将艺术的种子根植进人们的心田,实现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各二级学院与属地周边社区、街道、团工委、中小学结对,依托学校各优势专业,通过联合打造美育支教项目,构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聚焦素养培育,着力构筑志愿服务校园文化
“如何做”是志愿服务工作持续开展的关键。学校注重引导青年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闳约深美”的山艺精神。一是营造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每年3月定为“志愿文化服务月”,集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及项目展示交流,谱写青春志愿同行的乐曲。二是加强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学校将志愿服务项目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相结合,并在学校团委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奋斗的青春”专栏,及时报道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推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行为化、习惯化、常态化。三是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近三年,学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9项,师生104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扎根乡村热土,助力美育建设——山东省非遗舞蹈活态传承公益创业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