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月26日电 1月25日,“信耀齐鲁会客厅”第二期节目上线。本期节目围绕“以信用为基,筑便民惠民新篇章”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挖掘各地信用惠民创新实践,切实提升民众生活的便利度与获得感。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韩芳作为本期节目的特邀嘉宾,围绕信用惠民的法理根基与实践价值等内容进行了剖析。
韩芳表示,提升社会信用意识,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与文化风尚,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不仅关乎百姓能否安居乐业,更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信用不仅是一种经济资本,更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属性的社会资本。
在构建信用关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从而催生出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呈现出 “自觉的个性消失”“无意识品质占上风”的显著特征,个人意识被集体意识所牵引,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不难发现,别人守信,我也守信”和“别人不守信,我也不守信”的现象清晰可见,深刻地反映出社会信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导向作用。倘若社会陷入一种不守信之风肆意蔓延、守信举步维艰,甚至出现 “谁守信谁吃亏” 的不良生态,便极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致使人人自危。 所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构建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和文化风尚迫在眉睫。在这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中,人人都能自觉守信,信用便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便捷与美好的源泉,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与传统信用建设主要聚焦于服务市场不同,我国当下的信用建设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不仅全力服务于市场的健康发展,还全方位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提供有力支撑,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时代价值。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近年来山东在信用建设领域持续创新,这些创新成果真实可感,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各地积极探索,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持续深耕细作,涌现出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信用惠民实践案例。枣庄市的“信用+文旅”、滨州市的“无押金城市”建设、冠县的“信用 + 志愿服务”模式,文登区的“信用 + 直播”,这些创新举措,都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古训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山东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准则,为信用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如今,全力打造“美德山东 信用山东” 这一品牌,已然成为山东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人展示着山东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韩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