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1月6日电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欧晓理作了题为《中国—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合作大有可为》的主旨报告,引发强烈反响。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的广阔前景,提出了推进合作的建议。现将报告全文发布,分享欧晓理司长的真知灼见,指导助力山东与中东欧国家在产教融合领域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新机遇,共创互利共赢的未来。
欧晓理: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它让我回想起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出访。那是8年前的2016年的10月,当时随同中央领导同志到访匈牙利,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中国-中东欧政党对话会”。那次对话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建设与‘16+1合作’:政党的责任和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海外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多边政党对话。来自中国和中东欧16国近30个政党的代表参会。匈牙利青民盟主席、政府总理欧尔班先生在致辞中讲到:“20多年前,我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东欧国家的这么多政党能够坐在一起与中共对话的。欧洲政党一般都是由意识形态、价值观来划界而聚,我们自己根本不可能面对面坐在一起。还是中国共产党厉害,把大家都聚集到了一起。究其原因是我们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正是欧尔班总理的这个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后来情况也的确如此。这些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互利共赢,还在促进地区和平、发展与稳定,推动全球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情况有些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俄乌战争和巴以冲突愈演愈烈,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或者说是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有人说全球化已死,或者说正在远去,接下来是“半球化”,是平行世界;也有的说是“区域化”,大家建不同的朋友圈、建不同的群。有人说过去40年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将不复存在,全球化在中美竞争加剧的烈焰中被焚烧,已经奄奄一息。当然,我们并不这么看,我们仍然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无需对全球化在这些年所遇到的波折大惊失色。中国老话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完全有可能在某种契机下分裂的世界又向全球化回归。原来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也可以说是美国版的全球化(唯美独尊、美国优先的全球化)。经过美国版的全球化到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半球化,时移势易,有没有可能发展成包容性的全球化(共同富裕、合作共赢的全球化),这值得我们的期待,也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不管怎样我都坚信,逆全球化的趋势虽然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有所扰动(原来是1+16的机制,2019年希腊加入,成为1+17,后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2021和2022年相继退出,成了1+14,波罗的海三国的退出就是这种扰动的表现之一),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我们之间的合作,因为我们之间的合作是有利于双方的。未来,随着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新的合作领域的不断开拓,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有望继续深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过去的十年,经过开拓创新、艰辛跋涉,共建“一带一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已经覆盖我国80%的建交国,我们与150多个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共同探索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网络,建立起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推动文明互学互鉴、文化融合创新,打造出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一批明星品牌和标志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亦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双方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了显著提升,多领域合作机制日趋常态化、多样化。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可以发现,过去的合作更多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的合作,其中匈塞铁路和希腊比雷艾夫斯港成为了“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的延伸和连接希腊比雷艾夫斯港成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关节点,为中东欧国家赋予了新的使命。这一项目不仅加强了物理连接,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交流。贸易投资的合作也有不俗的表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8%,其中进口年均增长超过9%。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速,显示出双方经贸关系的紧密程度在不断加深。其中机电产品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口、出口商品的比重均在70%左右,显示出双方贸易的附加值高。双向投资规模超200亿美元,涉及汽车零部件、家电、医药、物流、能源、矿产等广泛领域。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投资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中东欧国家的企业也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相比,我认为其它方面的合作尚有不小的差距。下一步,要统筹推进传统领域与新领域合作,统筹推进双边务实合作与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推向新高度。
在众多的合作新领域中,产教融合的合作无疑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赛道。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赛道,是因为产教融合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国际产能合作和“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通过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在海外市场运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另一方面它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力抓手,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而且这种合作还可以引进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秀理念、方法、课程体系等,同时让中国职业教育理念、人才等“走出去”。这有助于满足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为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产教融合的合作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应该将产教融合的国际合作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小而美”项目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政策对话机制,就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制定合作规划和发展战略。确保双方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第二、做好数字化转型。去年以来,随着以GPT-4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崛起,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而教育行业,已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AI大模型全面落地的初熟之果”。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行业的发展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国际合作过程中,要主动把握好机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AI大模型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适应,赋能职业教育实现变革式发展。
第三、打造好平台。搭建国际校企之间信息互通、项目合作的平台,无疑会加快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的步伐。这次山东借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的时机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联盟,为产教融合国际合作搭建一个联通中外、惠及各方、促进交流的平台。希望加强其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为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支持。
第四、培育好若干品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已经打造出多个“职教出海”品牌,如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等,这些品牌实际上都是典型的产教融合的成功范例。自2016年以来,鲁班工坊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创新,在国际职业技能传播和人文交流方面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显著成效。有必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培育好维护好鲁班工坊品牌,不断提升全球美誉度和知名度。
我相信中国-中东欧产教融合的发展,必将促进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双方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