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11月6日电 10月16日,中国—中东欧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圆满落幕。本次论坛聚焦产教融合发展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工程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副部级)瞿振元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了产教融合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其观点对推动山东乃至全国产教融合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在此,我们将报告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瞿振元:
当下,“产教融合”成为热词,在国家文件中、在报刊杂志上、在领导的演讲中,比比皆是。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再次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实际上,它是一个早已被关注的问题。但行动上,还是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为推进产教融合发展,需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融合、怎样才能融合的底层逻辑问题。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教育与产业如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问题日显突出、日益重要。不少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往往被人们所推崇和借鉴。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矛盾不少,效果也不完全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我国教育与产业的关系,以及政府和市场在其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到位,导致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政府的统筹调控作用和市场的基础作用没有很好理顺。
首先,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要深刻认识教育和产业关系的本质。“产教融合”的产业,其基本构成单位是企业。没有企业也就没有产业。抽象地谈产业是空洞的。同样,教育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学校。离开学校谈教育也是空洞的。因此,所谓“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本质是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产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是产业和教育泛化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是学校与企业实体运行之间的实际的、真实的联系。
其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必须看到学校和企业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追求。学校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的科学研究一般以追求真知真理为目的,主要是原理性的研究。而企业的价值追求是利润。不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也或早或晚会倒闭。为了实现更多利润,企业要使用人才、要开展科研等。显然,两者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相应地,各自的运行规律也是不同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展开各项活动,企业则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核心而运行。当然,尽管两者的现实价值和运行规律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是在这个共同的根本价值的基础上,两者才有共同点,才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从这样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今天我们所说的“产教融合”,在主要内容上应当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校企合作”。当然,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会产生一些新形态的产教融合体,包括产教融合基地、产教融合课程,等等。但基本的形态还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尊重各主体的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否认或者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别,而形式主义地“融合”,或者不尊重各自运行规律的“融合”,都不可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也是不能持久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更加理解德国的“双元制”的提法的合理性。
再次,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需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使各自利益趋向最大化。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需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使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和基础创新源泉,促进企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要找到校企双方的结合点。这种使各自利益趋向最大化的合作,政府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重点方向,包括引导投资的方向等,是由政府主导的。而处在局部地位的学校和企业往往信息不完整、视野受局限。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因此,从校企合作的起点开始,就需要政府的统筹、指导和支持。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校企的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院校的事,而且是所有高校都要面对的事,即便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水平大学,也要与产业、与企业紧密合作,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不仅是大型企业的事,而且是中小企业也应当考虑的事。
在这里,我愿意举两个案例,说明我们是怎样推动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
第一个案例是在国家层面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案例,是关于最近几年由教育部、国资委等部委共同推动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的例子。
大家知道,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但2020年我国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仅为3.55%,远低于德国23.2%、欧盟14.2%的水平,工程师规模与制造业地位极不匹配。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本科层次教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支撑了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需要,开展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层次的教育成为现实需要。以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重任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应运而生。目前已批准成立两批共32家,正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建设“四共”(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同享有)、“四通”(师资互通、培养互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培养模式。
第二个案例是省级层面推动产教融合的案例。
浙江省集聚了大量的中小企业,特点是产业结构多元、地域分布呈块状经济。随着产业升级,块状经济逐渐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单兵作战”引才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行业“共性需求”整合难、“独立自主”育才难等问题。近年来,浙江省针对这些问题,汇聚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以“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的模式,在产业特色明显的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收集个性需求、整合共性问题、集聚人才资源,一方面着力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企业个性问题,赋能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带动了高校育人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学校和企业的代表,也有政府官员,三方共同讨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三方对各自的利益和责任有了更加清晰、更加理性的认识,就有希望实现更好的长期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取得双丰收,促进国家繁荣、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