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3月5日电 近年来,济南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南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秉承“三助力三融入”的专业群建设理念,探索出一条“衔产定标、强优转新、搭台共融、创培育人”的专业群建设路径。通过一体化推进专业群深度改革,以专业之强厚积赋能产业之本,以专业之新厚植助推产业之力,以专业之为厚实强化产业之兴,建设打造了高水平专业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立足“三助力三融入”,明晰专业群建设路径
学院确立了“三助力三融入”的专业群建设理念,即助力国家战略、助力区域产业、助力技术迭代,将专业群建设融入产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融入技术创新。一是衔产定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入调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将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新增集成电路技术、智能制造等9个新兴专业,裁撤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3个专业,使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精准匹配。二是强优转新,提升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通过“改、创、建”三大举措,不断提升专业群的内涵建设水平。“改”即改革传统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创”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建”即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打造特色品牌。目前,已建成1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以核心专业群为引领、整体协调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三是搭台共融,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政行企校研多方协同平台,推动专业群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四是创培育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了大批与区域产业相契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优化重构专业集群,形成“四链衔接”内涵建设体系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链与技术链、课程体系链与岗位能力链、科研链与成果转化链相衔接的专业群内涵建设体系,增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适配度。专业链与产业链衔接,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南市“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同步。新增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满足区域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链与技术链衔接,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将最新技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与中兴通讯合作共建5G+产业学院,将5G技术、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链与岗位能力链衔接,通过深入调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计,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高度匹配。与济南二机床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智能制造领域的课程体系,培养了大批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科研链与成果转化链衔接。通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建成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密成型智能化新技术研发中心、济南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力促产教融合,创新专业群建设机制
学院通过创新专业群建设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政行企校研五方联动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立专业群理事会,学院成立了专业群理事会,邀请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专业群建设。例如,学院与比亚迪、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了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平台。共建产业学院,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吉尔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京东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形成了“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产教联合体,学院牵头成立了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黄河流域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成了产教合力助推专业群转型升级的良好局面。其中,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
坚持外引内培,打造专业群高水平教师团队
学院健全外引内培、名师领航机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群教师团队,为专业群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外引高层次人才,学院坚持聚焦“产业引”,优化“政策引”,营造“氛围引”。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校内培育,使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50%,加强博士学位人才引进工作。近两年,公开招聘各类人才170人,兼职聘任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产业教授累计108人,其中柔性引进泰山学者等3人,构建起层次分明、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内培专业群带头人,学院出台了《济南职业学院专业群带头人管理办法》,遴选并确定了9个专业群带头人,明确了职责与激励机制。通过发挥头雁效应,显著提升了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学院设立了10个大师、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提供了成长平台。通过系列举措,学院1个团队成功入选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8名教师荣获省首席技师和教学名师等称号,实现了教学团队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