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6月23日电 在锚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黄燕芬、杨宜勇担纲的《和工会干部谈谈新质生产力》一书日前正式出版发行,深度解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塑造适应生产力跃迁的“新质”能力。
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杨宜勇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呼唤新质生产力?
杨宜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呼唤新质生产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这种新的生产力形式能够催生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解决环境问题与供给侧问题的需要。目前粗犷式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化解产能过剩、落后产能等供给侧问题,调整和优化生产力结构。三是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提升,需要发展能够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为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综上所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呼唤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解决环境问题、优化供给结构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以及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中宏网记者:人们习惯称呼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那么,请问,您如何理解老工业基地的“老”和新质生产力的“新”之间的关系?
杨宜勇:我们说新始于勇气,而成于行动。“老工业基地”的“老”,其实是在描述一种历史积淀和工业发展的成熟度。它代表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技术工人众多等优势。而“新质生产力”的“新”,则更多地体现在创新、高效、高科技等方面,它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老是过去的新,新质是最新的新。老工业基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包括完善的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工人队伍、以及丰富的工业经验等。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能够推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它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艰巨的改革任务。此时,就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整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老工业基地的“老”和新质生产力的“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老的工业精神只有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得到继承和弘扬,才能塑造东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