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4月20日,在第30 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济宁市图书馆举办《济宁,报报》手绘文旅小报活动,并同步推出《纸间溯古,岁月流金》馆藏早期报刊展览。
《纸间溯古,岁月流金》馆藏早期报刊展,展出了1968年以来馆藏的部分过期报纸和期刊,充分展示了报纸作为史料宝库呈现出的社会镜象和多元叙事的载体特征、期刊在不同年代的内容特色和艺术审美。
该馆按照时间线索,以十年为界限,推出《大众日报》特辑。展出了1973年至2025年五十年来的《大众日报》,呈现了报纸与时代在时光与纸页间的相互成就,表达了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致敬。
本次展览的一个展柜,特意选择了1993年和1999年的《济宁日报》作为比较,展示九十年代报纸装订技术从手工到机器的进化,无声得传达了报纸这一相关行业的进步。灰黄的麻线,平整的牛皮纸封面,毛笔手写的刊名,岁月流转,时光留痕,这些细节记录了老一辈报刊馆员工作的认真,以及图书馆对于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视。
早期期刊的展览包含文学类、画刊类和技术类三种类型,展现期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年代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审美。1965年的一整套《收获》,封面色泽的沉淀无言的传递了这一文学期刊的历史故事,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早期报刊展览呈现了传统纸质媒体在展现新闻时效性和正规性的特质,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是通过纸墨了解过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济宁市图书馆一直以来在保存文献和创新服务方面进行的不懈努力与探索。
当天,《济宁,报报》手绘文旅小报同步举行,活动现场,一群小小“绘报人”,用稚嫩的双手,真诚的专注,用彩笔描绘孔府孔庙、邹城峄山、太白湖、独山岛等文化旅游符号,让城市记忆在童真笔触中变得鲜活生动。
《济宁,报报》在筹备阶段,借鉴传统报纸的“报头—报眼—版块”架构,提前设计了固定模板,圈定活动的正规板式。活动伊始,通过播放专题视频《一张报纸的“前世今生”》和PPT课件,让大家了解报纸排版布局、图文搭配等技巧。在手绘制作阶段,十位小小“绘报人”通过“景点合影+手绘创作”的形式,以及裁剪卡通元素、拼贴景点剪影、绘制家乡地标等方式,在传统的纸媒载体上,描绘了他们眼中的济宁的文旅图谱。
《济宁,报报》融合多种元素于一身,以“我在济宁的旅行记录”为主题,以“手绘文旅小报”为形式,旨在打造济宁人自己的手绘文旅小报。工作人员通过AI技术设计了传统报刊亭的卡通形象“报小亭”,将手绘小报制作成阅读量更广的电子报。下一步将开发钥匙链、冰箱贴、“报小亭”的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让“传统纸媒”变身“创意载体”,试图探索数字时代纸质媒体发展创新的新路径。(通讯员 刘阳 赵静琦 图片来源 济宁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