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4月23日电 黄河宁,天下平。4月20日下午,记者跟随“弘扬水文化 沿黄水利行”采风团队来到菏泽市东明县高村水文站,探访当地黄河水文监测情况。
黄河流经菏泽市东明、牡丹、鄄城、郓城4个县(区)16个乡镇,全长185公里。全市共有黄河滩区13处,总面积504.39平方公里,滩区内人口13.5万人。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数万年来哺育着流域内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但同时她又有着阴晴不定的一面。菏泽市是黄河入鲁第一站,黄河进入菏泽市上界到高村水文站河道长56千米,该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很容易出现“横河”“斜河”,甚至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
高村水文站作为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个水文站,亦是北金堤滞洪区分洪的决策依据站,常年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拍报水情,主要对水位、流量、泥沙、水质、降雨、水温、气温、冰清等进行测验。
为给黄河“把好脉”,站内共设有大型测验船只3艘,趸船1艘,靠船码头1处;大型吊船缆道1座,水文吊箱无人测验平台1处,采用先进的仪器及完备的通讯手段,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及水量调度收集各项水文资料,为黄河防汛抗旱、水量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治理黄河一直是菏泽市委、市政府和沿黄县乡关注的头等大事。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泛滥,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之忧患”。菏泽市通过大规模综合治理,初步建成由堤防、险工和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工程体系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加上沿黄人民的严密防守,战胜了流量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12次,保证了黄河不决口,创造了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人民治黄,岁岁安澜。近年来,菏泽市围绕构筑“一轴为屏、三干多支、百闸多站、洪涝兼治”的防洪除涝总体布局,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据悉,菏泽还谋划实施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暨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以采煤塌陷地治理与雨洪资源利用为切入点,有效整合全市水资源,充分利用采煤塌陷地,采取“挖深填浅”等方式建设供水保障工程,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