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3月18日电 近年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东省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救助服务。在民政部、财政部2024年公布的全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山东省位居全国第一、取得历史最好成绩。3月18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民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于建波介绍相关情况。
聚焦分层分类,扩大政策供给,“兜住底”的基础更加牢固
山东省民政厅会同教育、人社等部门,不断强化政策创制和部门协同,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等低收入人口的认定办法,逐步形成了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按照困难类型分类施策的梯度救助模式。截至2025年2月,山东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2万人、城乡特困人员34.5万人,认定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6.3万人,有关职能部门根据他们的困难类型,有针对性地实施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综合帮扶。同时,为防止救助“盲区”,山东改革完善了临时救助制度,通过实施“急难发生地救助”“24小时先行救助”等政策,切实发挥应急、过渡、补充的作用,让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2024年全省共实施临时救助14.2万人次,其中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893人次。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救助质效,“兜准底”的措施更加有力
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打通52个部门202类数据,构建社会救助家庭“核对资源域”,实现智能画像、精准识别,切实保障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同时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2024年高水平建成覆盖山东省、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9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平台监测预警+基层入户核查”的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山东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实现了7个救助部门15项救助业务“只进一门、掌上通办”,省市县三级全面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科学提高标准,靶向对接需求,“兜好底”的成效更加明显
健全保障机制,山东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明确低保标准对特困人员、孤困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标准的基础参照作用。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较上年提高7%、9%。创新服务模式,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服务类社会救助指导意见,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的现金救助向多维的“物质+服务”模式转型,有针对性地向困难群众提供日常访视、看护照料、就医陪护等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救助服务的新期待。衔接慈善资源,山东建设省级“救急难”信息对接平台,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将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与慈善供给“线上”智能匹配。2024年动员194家慈善组织设立220个慈善项目,通过平台实施帮扶4462人次、支出资金2247万元,困难群众寻求慈善帮扶从“四处奔走”变为“一键对接”。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和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扎实实施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不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升级,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体系,让民生兜底保障网更密实、更温暖、更可持续。”于建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