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5月8日电(记者 杜郑敏)“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有一颗中国心”,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的,是一位将最美好的生命时光给予了中国鲁西小城的美国老太牧琳爱。1917年牧琳爱出生于河北北戴河,生活至十三岁时回到美国接受教育;毕业于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去世前十四年,牧琳爱再度来到中国并在聊城生活至生命结束。“1314”,成就了美国牧琳爱女士在中国弥足珍贵的“一生一世”。
5月7日,“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在聊城启动,此次活动通过寻访齐鲁大地上关于中国共产党外事工中的红色印迹,邀请在鲁友好组织、外国友人、外籍人士等讲述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悟,用外国人的角度、外国人的话语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首站聊城,记者跟随山东省委外事办,走进了解了一位可爱的美国老太与这座江北水城之间深厚情感的感人故事。
“我还会来中国的,帮助你们。”1999年,眷恋着中国的82岁高龄牧琳爱博士,变卖了自己在美国的一切,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毅然决然地再度踏入中国这片热土,扎根在聊城阳谷县刘庙村,爱好和平的她,毕生致力于发展中美友谊事业。
她是村民眼中“可亲有趣”的外国老太太,喜欢蹬三轮车,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牧琳爱奶奶是唯一一个赶着毛驴车给他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同时,她也在为中国教育、医疗事业积极奉献着自己,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9年10月经聊城市阳谷县教育局批准,牧琳爱博士被聘为阳谷县刘庙村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2000年10月23日,经聊城市政府同意,市民政局聘任牧琳爱博士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担任名誉院长。
据牧琳爱的中国翻译王玉青女士回忆,牧琳爱始终关心中国的慈善事业。刘庙小学设备陈旧、没法开设计算机课,牧老就省吃俭用,为学校捐款建起第一个微机室,资助村幼儿园和镇上一些学校购置玩具和教学器材。修路、建果园,扩建图书室,为刘庙村的老人买老花镜,为患白内障的老人提供手术医疗救助,总计约35万元。
翻译王玉青与牧琳爱照片合影
“2004年韩国慈善协会在聊城市开展活动,为聊城市两百名患者提供白内障手术晶体。我协助牧林爱组织刘庙村里的5位患有白内障的村民准备手术前工作。为了让手术更好的进行,牧琳爱多次坐车陪同患者往返于阳谷与聊城之间,帮助他们接受检查、手术及术后治疗。更令人感动的是,牧琳爱为他们支付了所有治疗费用。牧老为大家做的太多太多了……”王玉青说到这里几度哽咽。
2003年“非典”发生时,她向聊城市慈善总会一次捐款5000元,表现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她也十分关心聊城医疗事业的发展,在中国期间,她积极促成聊城国际和平医院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同时资助医院工作人员前往国外进修学习。还捐资修建医院、捐赠医疗器械,并坚持为医护人员进行英语辅导。
更加让人敬佩的是,牧林爱作为中美友谊协会成员,在中国生活期间,她赞赏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曾长期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申请诺贝尔和平奖积极奔走。2005年,牧琳爱倡议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典范。王玉青回忆起那段时光,字斟句酌写倡议书的那些日子至今难忘,每天查资料、找地址、打电话沟通,总共向全世界25个国家及组织200多所高校发出中文英文倡议书信件300多封。倡议书发过后收到了世界各地的回信,也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她对于工作的执着追求,让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配合她做好每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忙碌的工作使我忘记了疲劳,为她服务已经成为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跟她一起为慈善事业奔波已经融入了我生活的全部”,王玉青告诉记者。
紧张的工作之余,牧林爱也十分有生活情调,她在当时自己居住的院落里,亲自动手做了一个假山小花园,院落里永远摆着好多小玩具,村民郝继文说:“牧林爱很喜欢小孩子,她的院里永远不缺的就是小孩子和老人,每天孩子们放学后,都会跑来她院里玩耍,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牧琳爱故居院落保留至今她种植的水仙花
2007年5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百姓记事》对她做了专访,2007年8月11日,在她90岁寿辰时,愉快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采访,表达了她想终生留在中国的迫切愿望。2009年7月24日,她作为山东省首位“特殊人才”,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实现了她一生梦想。
牧琳爱博士在88岁高龄之际,征得亲属的同意,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并将遗体做成标本捐赠给医学院或者研究中心,供医学科学事业研究。
“‘不尽牧琳中国’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友谊”小学扎下爱的根系,医院变成大爱的化身。牧琳爱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圆时刻增添一笔异国友谊的浓墨重彩。这位美国老人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中国的这座江北水城撒下牧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