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9月9日电(记者 杜郑敏) 马耳他共和国位于地中海中心,作为欧洲一众“迷你国”中唯一的岛国,它的国土面积甚至没有北京朝阳区大,但因境内风景优美,被誉为“欧洲后花园”。在现如今马耳他街巷的旅游商店里,售卖着和万里之外中国工艺“异曲同工”的琉璃制品,马耳他怎么会有和中国工匠相似的技艺?这段“琉璃奇缘”还要从上世纪70年代中国马耳他建交的外事活动开始说起。
中国于1972年1月31日与马耳他共和国正式建交。同年,双方签订了关于中国向马耳他提供经济援助的协议书,援建琉璃工艺品厂成为了援马项目中的第一个。援建琉璃工艺品厂的项目由中国轻工部组织领导,由山东淄博的博山美术琉璃厂承建。当时,博山美术琉璃厂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分了基建、技术等几个专业小组,汇集各方高素质技术专家33人参加这次援建活动,并由此开创了马耳他玻璃制品史上的辉煌传奇。
马耳他风光
9月9日,记者跟随山东省委外办“云话山东”系列外宣活动第一期之“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专题宣传活动,来到最后一站淄博,探访这段存在于博山和马耳他之间的援建佳话。
淄博爱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原博山美术琉璃厂研究所)琉璃制品
淄博爱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原博山美术琉璃厂研究所)琉璃制品
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在博山。博山西冶街曾是琉璃一条街,处处是工坊。20世纪30年代,西冶街两旁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琉璃工艺,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1951年,西冶街成立了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后合作社转为博山美术琉璃厂,这里汇集了琉璃行业各类工艺门类的老艺人,这一代人各自身怀绝技,成为琉璃的重要传承。
李华增是原博山美术琉璃厂的花球工,参加过博山援建马耳他项目。1973年,时年29岁的李华增跟随专家组来到马耳他,在马耳他工作13个月有余的时间里,先后为马方培训能掌握一般技术的花瓶成型工30余人。据他回忆,当时中马双方协议书中规定了12个玻璃制品品种,但是规定的这些产品不能适应当地市场,销售遇到很大困难。博山美术琉璃厂专家组因地制宜,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和马耳他人民的喜好,积极创造新花色品种。
李华增告诉记者:“我们在马方先后研制出了几十种鱼类,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果、蜡烛台等近百种新花样,直到1975年4月,开始盈利;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所有技术人员的生活用具都是利用包装材料自己动手解决,从不向他们马方索取。”博山美术琉璃厂工人艰苦奋斗、朴实能干的精神使马耳他政府深受感动,而新花样的出产也打开了马耳他玻璃工艺厂的辉煌局面,产品供不应求。
马耳他副总理(右一)欣赏琉璃工艺品
1975年7月,各工序都由马方工人独立操作,自行管理。同年9月,正式办理移交手续,比协议书提前了一年时间。为减少马方工人对我方技术人员的依赖,专家组分五批陆续撤离马耳他回国。
博山当年援建马耳他技术人员合影
玻璃工艺品项目专家组与马方人员虽然短暂,但在共同劳动、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植弱小,无私援助,不搞特殊,处处为受援国人民着想的崇高形象。此后中国与马耳他之间建立起了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
据了解,除博山琉璃外,中国援建马耳他其他项目也众多,但每一项都能顺利实施并如期完成。这里,博山琉璃的高超工艺和博山琉璃工人的无私豁达具有开山之功。据相关援建工人介绍,直到今天还能在马耳他找到当年参与博山制作玻璃工厂的学徒,而现在厂里工作的已是当年学徒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却始终继承着中国的手艺,并在设计上融入了本地特色,达到“中西合璧”的出彩效果。
同时,也正是博山琉璃人才有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技艺的不断创新,才使得博山琉璃艺术不断创新、发展,并最终在全世界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