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山东3月13日电 近年来,菏泽市定陶区以“教育强区”战略为引领,聚焦资源配置优化、师资队伍提质、教育质量升级、城乡协同发展及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扩容优质学位。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1.58亿元,新建学校4所、改造1所,新增学位4980个。重点推进山大附中实验学校二期、滨河石庄小学等建设项目,缓解城区学位紧张问题。2024年底前累计整合农村学校15所,2025年撤并小规模小学8所,通过“合校并点”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减少资源冗余。二是补齐农村短板,升级办学条件。投资2000余万元改造校舍、餐厅、寄宿制中学洗浴设施,惠及3万余名学生。建立“一校一案”改造计划,重点解决教学仪器设备老旧、信息化覆盖率低等问题,确保城乡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三是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特殊教育经费,有效维护残障儿童受教育权益。
创新师资共育机制,激活队伍发展动能
近五年,定陶区累计补充教师1226人,通过公费师范生安置、优秀教师引进等渠道优化结构,以省教育厅帮扶定陶为契机,选派的青岛市20名优秀支教教师定向支援农村薄弱学校,让优质资源更多地赋能乡村教育。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育齐鲁名师名校长5人、市级骨干34人、区级骨干62人,构建梯次化人才梯队。深化城乡师资流动,2024年交流轮岗教师162人,骨干教师占比71.08%。创新“1+N”集团化办学模式,城区优质校与44所农村校结对,互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实现教研、教学、考核“三同步”,农村校优质资源覆盖率达40%以上。强化分层培训体系,年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0余场,覆盖教师1.6万人次。实施“学科骨干计划”,210名教师完成专项研修,70人获评区级骨干,组织200名校长赴济南、上海研修,提升管理能力。推行“名师工作室下沉”机制,常态化帮扶84所农村学校。
实施强校扩优,推动质量全域提升
一是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13个、农村学校发展共同体21个,覆盖44所薄弱校。以“强校带弱校”模式共享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监测、考核“三统一”。2024年乡村初中年均线上联合教研40次,教学质量显著优化。二是实施结对帮扶行动,抢抓省厅帮扶机遇,12所乡镇初中与省内优质校结对,通过跟岗学习、线上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合作,乡村初中教师参训率达100%,带动全区教育质量整体跃升。三是打造“基础托管+素质拓展”课后服务体系,开设非遗传承、机器人编程等特色课程,打造劳动实践基地141处。开展“阳光大课间”“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评选省区市级优秀学生1500人,形成榜样引领效应。
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教育生态
一是夯实数字化基础环境。投入资金升级教育城域网、校园无线网络,完成12所学校录播教室改造,实现“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全覆盖。依托“定陶区智慧教育平台”,整合微课、在线答疑等资源,服务师生5万余人次。二是创新教学应用场景,推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城区、农村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授课。2024年组织师生参加信息素养大赛,获市级奖项32项,开发校本数字化课程案例56个。三是精准监测与评价改革。建立区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首次将艺术、劳动教育纳入评价指标,并将结果与校长考核、绩效分配挂钩。通过数据分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2024年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8.18%,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多元共治合力
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工作室,开展讲座进校园活动8场,覆盖家长2万人次。社区联动打造“15分钟科技文化圈”,引入非遗传承人、科技志愿者进校授课,拓宽实践育人渠道。联合应急、消防部门升级学校安全设施,完成12所农村学校消防改造;协同文旅局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将“鲁锦制作”“定陶皮影”“曹州绳编”纳入校本课程,增强文化认同感。争取企业捐赠建立“红领巾书吧”46个,配备图书8万余册。